前几天网上有一篇文章火了,大致讲的是上面推出能耗双控(部分地方限电)是为了打赢贸易战,随后文章大火,也有很多有识之士出来反驳,认为该观点不对。
我个人认为,其实该文章的观点不能说错,但是过于极端了。包括类似的观点,我也写了篇《碳减排和能耗双控是抵抗美元超发的有力武器?》,观点与那篇爆火的文章略有类似,但并不相同。它的逻辑是为了打赢贸易战,所以才出台限电减排z策,直接把贸易战归结为因了,这个观点显然是不对的,作者在文章爆火后也第一时间出来做了澄清。但我认为,该文的观点,其实有很多部分是对的,比如限电可以压缩产能,遏制中国制造商在海外内卷,影响产品价格良性上涨。
40年的历史一直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中国人买啥,啥就涨,中国人卖啥,啥就跌,一方面是优势,但在全球货币超发,大宗原材料疯狂涨价的时候,制造业商品价格如果不能良性上涨,就会压缩制造业利润,这是事实。所以该文的观点表示,节能双控可以一定程度上遏制中国制造业产品在海外内卷压价,让价格的传导机制可以良性的从原材料成本传导到贸易端,这个观点我个人是非常认可的。
但这是碳减排和能耗双控所能带来的结果之一,并不是节能双控z策施行的原因。这么说可能有点绕,我举个例子吧,现在很多年轻人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寻找更多的机会,所以拼命往大城市跑,然后命运的眷顾让他在大城市里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那你能说它是为了找到人生另一半而去的大城市吗?当然不是。不要把这个因果给颠覆了。包括我自己写的那篇文章,观点也是如此:
截止到目前,我个人对于该文的观点依旧保持不变,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查看历史文章。
为了防止节奏被带歪,我今天就来聊聊碳减排和能耗双控出台的主要原因和一些重要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当然仅代表我的个人观点。
1.在美联储的印钞机疯狂输出之下,站在全球金字塔顶端的美国佬疯狂的对外输出通胀,再叠加突然其来的新冠疫情,把越南等美国扶持起来的制造业国家给干趴下了。全球只有中国影响最小。
于是,源源不断地订单涌入中国,中国外贸出口的数据爆发式增长,接单接到手软,按理说外贸商们大赚特赚,嘴巴都该笑歪了,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并不完全是,刚开始确实如此,比如去年,但今年,大家逐渐发现,开始赚量不赚价了,大宗商品疯狂涨价,让我们的企业生产成本节节攀升,前商务部长就曾说过:“中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定价权几乎全面崩溃,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价,中国卖什么,什么就跌价!”
这一点其实并不是什么坏事,早年间,正是因为这种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生产力,中国人在海外同行里,几乎遇不到一个能打的对手。
就拿早些年很火的一个例子,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以前有人在那里卖埃菲尔铁塔的纪念品,之前这门生意一直是印度或者其他国家的人在做,他们卖一个工艺品的价格是40美分(大约价格),利润还不高,中国温州人去了以后,把价格压到了8美分一个,还能有利润,一下子就把其他竞争对手打得喘不过去来。
但是这一优势在美元无限超发,全球通胀的情况下,就变成劣势了,因为你可以压缩你的生产成本和提升效率,但是原材料的价格你无法控制,原材料价格几倍几倍地翻,你的产品如果不能良性涨价,那很可能要面临亏损,最好的情况也就是即便不亏损,赚量也不赚价。
那价格能够良性传导吗?看似理论上可行,实际上很难,因为这些都不是垄断生意,不是你一家在做,虽然大家都是中国人,但你要生存我也要生存,而且数量庞大,很难形成统一联盟,那么势必会内卷。
限电减排,可以一定程度上压缩产能,这是同一时间对所有生产商的压缩,所以可以一定程度上遏制内卷的发生,当然,仅仅是一定程度。
2.碳减排和能耗双控不是今年才提出的,15年就开始提出了,主要是前几年我们开始去产能,并且能源也开始转型,大力发展绿色电力,2019年甚至还给电价设定了一个框架,不能盲目涨电价。
原本这一z策是为了给绿色电力开绿灯,大力扶持光伏,风电等,比如光伏领域著名的531z策,要不是今年硅料价格暴涨,光伏的平价上网这一伟大目标可能就快要实现了,就能一定程度上替代部分煤电了。
改善能源结构,这同样也是我们zf的一大伟大战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查看我的历史文章,我曾经写过《一张图看懂光伏前景有多大》
但是现在大宗商品疯狂涨价,煤炭价格猛涨,用电价格不能涨,这让发电厂商怎么活?虽然基本国内煤电公司基本都是央企,不以盈利为第一目标,但如果这样一直扛着亏也不是个事啊,按照现在的煤炭价格,煤电公司基本每一度电差不多要亏2毛,全国这么大的用电需求,你说要亏多少钱?
所以,这是限电的核心原因,而限电导致的压缩产能,可以一定程度上传导到外贸商品价格良性上涨,这个只是结果,并不是原因。
我个人依旧认为,碳减排和能耗双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抗美元超发带来的通胀。
3.减排限电刷屏还有一个比较核心的原因,那就是因为15年开始,就定出了节能限电的指标,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重大规划都是5年一次,今年是限电指标考核拿出成绩单的年份,所以很多用电毕竟指标的地区,面临交卷的压力,所以强势一刀切,进而引发跟风(因为要交卷的不是一个地区,也有很多地区都到了临界点,有人开始抢着答卷,自然就有人跟风),所以限电z策一出,很多地区跟上抄作业,就造成了周末限电刷屏的情况。
4.除了以上的原因和结果,其实限电还有另外一个结果,当然,这也是结果,不是原因。
中国制造业在发展之初,基本都是从低端落后产能开始切入的,这也是任何一个想要从零起步发展起来的经济体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但是几十年过去了,虽然我们有很多领域都出现了高科技,但依然还有大量低端领域还处于高投放,高能耗,高排放,低利润的阶段。
大家都知道,产品的技术含量越低,在市场越没有竞争力,反过来,竞争者就越多,价格就越便宜,利润就越低,企业利润越低,员工收入就越低(公司都不赚钱,员工能有多少钱呢?)
不信大家去看看,那些高工资高收入的行业,是不是要么是风口浪尖,要么是高技术含量或者拥有垄断壁垒的行业?
美国的工资一般都比较高,日本的工资也很高,为什么?因为高科技公司比较多,高端制造占比较多(当然,这只是一方面,不是全部原因)
咱们这边,目前国内还有很多低端产能,这些产能所带来的效益其实是比较低的,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价值的,比如说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但是这种产业有迫切的升级需求,也就是站在全局的角度来把控,我们的制造业产能要升级,要发展更多的高端制造,而低端产能,要逐步淘汰。
产业升级有两个好处:
1.可以提高我们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从而提升我们制造业的议价能力和利润。
2.提高底层员工的工资水平,因为企业利润高,相对应的,员工工资水平才有可能提升(虽然公司赚钱,员工不一定赚钱,但是公司如果不赚钱,员工一定工资提不起来。),而且高端产能需要的员工必然大部分也是拥有一些技术的高端人才,工资水平也会提升。
这就契合了我们共同富裕的战略,怎么才能共同富裕?直接劫富济贫吗?显然不行,直接发钱?当然也不可以,那底层劳动人民的收入怎么增加?产业转型就是这个战略中的一环,发展高端制造,未来高考分流,一部分上大学,一部分往技术领域发展,培养技术型人才,一方面是给高端产业源源不断输送人才,另一方面是分流人才,提高个人素质,从而提升大家的收入水平,最终一起朝着共同富裕的道路前进。
当然,共同富裕又是另一个更大的话题了,这里就不细述,后面我会继续开文详细聊聊我个人对于这一块的理解。回到产业升级,限电减排,有利于产业升级不假,但也并不是大家吹嘘的那样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而且弊端也不少。比如,限电限产,让原本就苦苦支撑的一些中小企业更加举步维艰,可能会有一大批低端产能熬不住,出现危机。
但是另一方面,很多低端产能在海外订单疯涨的背景下,虽然赚得不多,但至少还能维持,但这种维持,能持续多久呢?疯狂的内卷,在海外需求不断扩大之下,很多企业扩产扩产再扩产,疫情能永远持续下去吗?一旦海外疫情逐步恢复,产能逐步恢复,中国的外贸订单不可能一直持续增长,那么现在这些赚量不赚利,依靠外贸订单生存的企业,未来就不会面临危机了吗?
而且,如果不限电限产,产能不断扩大之下,未来一旦海外订单减少,尤其是万一发生断崖式下跌的危机,恐怕这些企业面临的危机将会更大。所以,不论是否限电限产,在全球经济出现停滞,增速面临下滑的阶段,很多低端产能其实左右都是大概率活不下去的。
既然这样,那还不如倒逼大家一把,逼着你停止扩产低端产能,还不如把钱投入到产业升级里,在危机中跟着我们的大战略一起杀出一条血路来。
当然这些事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太难,谁特么不想升级,低端制造商自己不知道自己产品太低端,没有议价能力吗?他不知道升级成功以后可以赚到更多的利润吗?
但是,难啊!
这几年的中小企业,是真的难啊,我自己也创过业,体会过小企业的那种难处。只可惜,时代的潮流是大江大河,个人的成败,是沧浪里的一粒珠,作为亲身体验过中小企业难处的投资者,我真心希望这一轮考验(不仅仅是限电限产)能有更多中小企业抗过去,走向产业升级的大方向。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碳减排和能耗双控的理解了,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