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有个观点争议很大,华西策略的一个分析师发文说:现在A股市场每天1.5万亿的成交额,有一半来自高频的量化交易,真正有效的成交额只有7000亿左右。我自己就是做量化交易的,有些不一样的看法。
量化交易目前主流的策略有如下几大类:
第一个是纯基本面选股策略,简单理解就是根据基本面给股票打分。比如选ROE最高的30只股票,每隔三个月调仓一次。这就是最最简单的基本面量化。我的白马组合、白马2号就是纯基本面选股策略。
第二个是量价策略,比如均线、波动率、MACD、KDJ、动量......这些根据量价选股和买卖的都属于量价策略。
第三个是多因子策略,严格来说这个是基本面和量价的复杂版,就是选很多因子,可以是基本面,也可以是量价,混合在一起,用某个方法进行打分。举个多因子策略的例子:
先选择因子:未来30天涨幅、PB、ROE、现金流、动量、成交量、波动率。
然后做出假设:未来30天涨幅和其他六个因子相关。
接着需要选一个模型来解释这个假设,比如我选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y未来30天涨幅=a*PB+b*ROE+c*现金流+d*动量+e*成交量+f*波动率+g
对高中数学还有点印象的应该可以理解上面这个方程式,这个模型会根据这六个因子,预测股票们未来30天的涨幅,然后再按照从高到低排序,取涨幅最高的30只,每隔30天调仓一次。多因子模型大概就是这么个思路。
第四个是T0策略,这个大家应该都理解,就是做T,利用算法,每天做日内的高抛低吸。
第五个是阿尔法策略。其实就是多空对冲,操作方式就是做多股票,做空股指期货。但做多股票的那部分,一般也都会用多因子策略。
按照我目前了解的信息,国内量化机构很少会用纯基本面选股和纯量价策略,基本用的都是多因子策略和T0策略。国内量化基金规模现在有1万亿,有一大半都是做多因子策略的,毛估估大概7000亿左右。
多因子策略分高频和低频,比如把上面我说的那个多因子策略换成“预测未来1天涨幅”,那就是个高频策略。高频可以理解成每天都交易,低频就是偶尔交易。而高频量化多因子策略只占一少部分,虽然我没详细的数据,但我每天都会看专业的金融工程研报,这些研报都是专门做量化的分析师写的,基本上10篇多因子金工研报,只有1-2篇是写高频多因子策略的,研究这个的人少,使用的自然也不会多。
按照这个逻辑推演,大概有20%的资金做高频多因子策略,也就是1400亿左右。其实交易频率最高的是T0策略,它的核心是高抛低吸,既然要高抛,肯定是要有人拉高,那么如果大多数资金都在做高抛低吸,那谁来拉高呢?
以此推演,T0策略资金容量是非常有限的,能达到总成交额的10%已经是极限,再高的话T0策略根本赚不到钱。1.5万亿成交额的10%是1500亿的资金体量。所以综合来看,高频多因子1400亿+T0策略1500亿=2900亿,和这个分析师说的7000-8000亿相去甚远。
我认为A股市场的巨额成交量主要来自两方面:
1. 有一部分原来打算理财和买房的资金,开始买股票了。
2. 市场分歧加剧,导致存量资金换仓或交易短期化。说白了,就是现在市场对疯狗三兄弟(新能车、光伏、半导体)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有些资金选择做短线波段,有些选择切换到低位大蓝筹上。下面这张广发证券分析师做的图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这几年公募基金在A股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他们的调仓方向是非常值得参考的。
-----
下面附上本周末的一些消息面信息:
1. 中共zy、gwy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估计得炒一波新区概念股,但这种事件性炒作,持续性不太好,建议别追。
2. 北京交易发布所上市、交易、会员管理三大规则征求意见。周五北交所概念高开低走,周末又出了消息发酵,周一如果低开,可能会短炒一波。
3. 微信拟推出聊天记录云存储付费服务,苹果用户180元/年,安卓用户130元/年。微信之前的聊天记录都是存在本地,换手机迁移很麻烦,如果能存在云端确实比较方便。
最近行情很难做,我本来想用主观账户做一做短线,但真找不到合适的方向下手,变化太快,波动太大,稍有不慎,就是左右打脸,大家就好自为之吧。至于分析师说的什么高频量化交易,随便看看就好,不用太当真,毕竟这对我们普通股民来说真的无关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