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从公募基金转向私募基金?

从去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经理转奔私募基金。这与2015年的大规模转奔私募的情况有相似,也有不同。相似的地方在于个人利益的考量,但不同的地方更为明显,可能更具备长期性。

1.此次奔私的市场环境不一样

历次奔私高潮往往是市场出现大牛市行情,在资本裹挟下,公募基金经理把市场赏的钱,错误地理解为自己凭能力挣的钱,选择奔私以博取更大的收益。而过去的两年,市场实际上处于结构性市场,除了少数搏杀“新半军”主题的赛道型基金经理,多数基金经理面临的管理难度是很高的。而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历练出来的优秀公募基金经理,选择转向私募基金,是慎重思考下,基于自身能力做出的更为长远的抉择。当然,传闻中(落地中)公募基金限薪,是一计催化剂。

2.这一批公募基金基金经理不一样

事实上,2015年的奔私潮之后,公募基金着力培养了大批新生代的基金经理。而这批新生代的基金管理人,对待投资,对待生活的认知和态度与老一代的基金经理完全不一样。他们更注重组合管理,更注重量化,更注重团队力量打造,而同时也更加的自我。因此,在选择私募基金后,无论是从产品发行还是团队建设,都体现出了不一样的特色。这些素质,使得他们在公转私的道路上可能走得更远。

因此,我们认为此次公募基金经理奔私的现象,可能持续更长的时间,也应该能够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带来更多的积极因素。因为:

  1. 他(她)们是强监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投资人(当然不排除学好一辈子,学坏三分钟);
  2. 他(她)们经历了市场更为严酷的考验和训练;

更重要的是,在私募基金环境下,他们的能力有更大的施展舞台。

  1. 私募基金仓位更灵活、策略多样;
  2. 在做大规模和做好收益之间有私募更好的平衡;
  3. 更容易形成与策略相互匹配的适宜管理规模。

既有动力,还有案例,在一个个成功或不成功奔私案例揭示下的公募基金经理们,这一次应该会把奔私的风吹得更久一些。

以下是给数据流的参考信息:

公募奔私募的具体数据不可得,但是公募基金经理离任数据倒是差不多一个比较好的参考。从基金离任次数来看,2015年确实是一个高点。近3年来,基金经理离任总次数逐渐走高,但是由于基金数量爆发,离任次数占基金数量比例维持在40%左右的历史中等水平。

股市观点

股市大跌的原因找到了,接下来能抄底吗?

2022-9-17 11:42:35

股市观点

量化基金哪家强?A股小盘量化基金投资机会分析

2022-9-18 21:42:16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