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家都看到了,今天来聊聊业绩和股价之间的关系。相信许多股票初学者一定都经历过这种场景,头一天上市公司发出业绩暴增的公告,什么同比增长百分之几百甚至上千,赶紧沐浴焚香,满心欢喜地迎接第二天;等来的却是一个大跌,愤愤然,丢下一句股市就是吃人的市场,什么利好都是见光死,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公司业绩暴涨一般可以分为几种情况:
第一种,真的业绩大涨,比如疫情产业链上的公司,初期口罩、手套,到后期特效药、检测盒等等,这是真实的业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业绩的披露是有时间差的。
每年一季报、半年报、三季报和年报,还有业绩的预告,都在公示企业的经营状况,但类似疫情这种大家生活中直接就能感知的事件,并不一定会等到出公告才去推算业绩;也就是说,大家会提前预判哪些公司的业绩可能会好,股价也会提前启动,等到真正披露业绩的时候,要衡量预期差。
比方说一家公司去年一年赚了2亿,受益于疫情带来的产品需求,股价已经涨到了一年赚10亿的水平,结果正式披露的时候,只赚了8亿,虽然也是不错的成绩,同比增长了300%,但股价提前透支了,当然要跌。这并非是见光死,而是炒作过度了,或者说该涨的已经提前涨过了,怎么能因为单纯的同比增长300%就一定还得涨呢?
况且,对于有些产品,比如口罩吧,在初期生产力不够的时候,供不应求,价格虚高,等到复工复产,开足马力释放产能后,价格马上掉下来。这样的利润显然是短期的,不可持续的,比起新冠特效药来说,持续时间短暂,我们不能拿最高峰利润当成是永续经营水平去估值吧,股价的回归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另外呢,企业的业绩还有特殊情况,比如zf补贴占比太大的,你无法预计这种补贴是否年年都持续,没准哪一年就中断了,或者给得少了,它无法代表一家公司的经营水平,这类占比高的公司都属于虚假盈利;
除此之外,还有的上市公司主业已经进入稳定期,换言之没啥大的增长希望了,剩余的资金呢决定投资于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比如锂电池、半导体一类的朝阳行业,投资收益也会计入企业的财务报表,那你能说上市公司炒股水平始终稳定吗,主营业务贡献才是真正的核心。
举个例子,如上图,在企业年报中我截取了一段,先解释一下概念,“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就是一年到头各种收益加总后股东净赚的钱,而第二行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就是把那些不可持续的业务排除在外,真正公司通过主营业务经营产生的净利润。
通过数据可以明显看出,从2018年到2020年这三年,公司的扣非利润都是在30多亿水平,而加总的利润呢,从2019年的39亿直接蹦跶到2020年的72亿,暴涨82%;其实这里头都属于不可持续的贡献,我们能因为这72亿就认定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吗,显然是不行的。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们再拿个贵州茅台作为优等生案例,可以看出茅台的净利润与扣非净利润基本是一致的,全靠卖酒,不掺杂七七八八的东西,报表业绩就非常干净。
所以总结一下,今后大家看公司的业绩,不能光看净利润,要多看一眼扣非净利润,这才是企业核心内生的增长动力。
关于怎么看业绩和股价的关系就聊到这里了,大家有学到吗?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