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在某经济学家峰会上,股市里一位券商分析师奉劝年轻人“别指望靠股市财富自由” 的话题引发热议。其中说道,“希望在短期内实现成倍收益的想法很不切实际。时间在证券投资中是个非常重要的维度,高风险与高收益的正相关关系,需要在较长时间内去观察”。当时给出的建议其中一条就是“配置基金,如果对流动性有要求,可以买开放式基金(ETF),把资金交给专业的投资者”。(不理解什么ETF基金的看这里:基金怎么玩新手入门(三十八):ETF基金是什么?ETF基金有什么优势?)
在这之前,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也曾说过“上班族不要炒股”也一度冲上微博热搜,引发广泛讨论“不炒股那应该投资什么”?对此,管清友也澄清道之所以不建议上班族炒股是因为很难赚到钱,而炒股反而是亏钱最快的方式,有了专业知识也不一定赚钱,因此也是建议年轻人买基金更合适。
买基金真的比买股票更适合普通投资者吗?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在权益资产内部,基金比股票更适合普通投资者,一是因为基金相较股票业绩更为稳定,分化程度更低,选择难度要低于股票;二是择时对基金的影响要略低于股票,在随机入市的情况下,基金相较股票有更高的盈利概率和更低的平均损失;三是基金的抗风险能力优于股票,在熊市之中有更优的回撤表现。
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股市的历史发展,20世纪40、50年代,美股超过90%的部分为散户持有。
1792年,美国股市诞生,早期美股是少数玩家的“游戏”。一战结束后,1920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盈利激增,带动股市繁荣。1927年至1929年,道琼斯工业指数翻倍,在赚钱效应驱使下,大批手握闲钱的人跑步入市,甚至不惜借高利贷炒股。——这情形感觉经历过,2015年A股最疯狂的时候,市场上杠杆率最高的时候曾经达到过10倍可能更高。
当时,散户持有流通股的市值达到90%以上,史称“咆哮的20年代”。直至1929年10月24日,美股突然崩盘,加上随之而来的30年代大萧条,才中断了那场狂欢。——A股2015年6月的断崖式下跌,2016年元旦开盘的熔断下跌,经历过那两次市场洗礼的不知融资盘是否已经还完了?有些刚入市的投资者可能不明白我讲的啥,简单讲,就是今天你还兴致勃勃想着明天去提新车买新房,第二天下午三点的时候钱没了……
之后又碰上二战, 股市低迷,散户们失去了炒股的兴趣;二战结束,美国经济再度繁荣,美国民众对股票的热情又被点燃;战后十年,道琼斯工业指数涨了2倍多,吸引大量散户入场,散户持股比例超过90%,并一直持续到1955年;尽管之后散户持股比例有所下降,但直到70年代中期,仍然保持在70%以上。——你会不会疑惑,我是在说美国证券史还是中国A股啊?
接下来的市场发生变化了,70年代中期,是美股投资者结构变更的分水岭。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大量入市,扩大了机构投资者比重,降低了换手率,增强了市场稳定性,与市场形成正向循环。此后,美国股市才走上一条长牛之路,看看这张道琼斯指数的年线走势图就明白了。(下图是1969年-2021年美国道琼斯指数年线走势图)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美国的民众也是发现自己炒股赚不到啥子钱,逐步改成认购基金,在海通证券2018年的一份研报显示,当时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市值占比高达 93.2%,个人投资者持有市值占比不到6%。
看完美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史,才发现原来投资都带有太多的趋同性,之前一直以为只有我们A股喜欢上下乱窜,在投资上赚钱太难,而美国的股市多健康,一路向上,原来他们也是经历了如此长时间的波折才完成了去散户化。
那么未来我们A股市场是不是也会走上这样一条道路呢?我个人认为“去散户化”是必经之路,散户的非理性以及短视行为是不利于股市健康发展,A股股市去散户化是大势所趋,近两年的公募私募基金不断发展就是趋势。
再看一组最新数据,作为金字塔尖的百亿私募,过去两年迎来了一轮大扩容,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8月份又有2家私募突破百亿大关,使得百亿私募的数量增至91家,再度创下历史新高。——这组数据说明有钱人都将自己的资产交给专业的机构进行打理,那其他散户还有什么理由自己倒腾呢,你觉得你比别人聪明就能在股市赚钱了?这只怕是证券市场里最可笑的投资逻辑了。
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主管陈达飞就说过,年轻人刚毕业,初始资本不多,如果在初入股市的时候,就抱着快速实现财富自由的心态,很可能会出现不断调仓、提高交易频次的情况,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本金都亏完,投资收益大概率会不理想。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每个人不如认真工作,工资才是我们人生道路上赚到的第一桶金,剩下的就是做好工资规划,好好定投,慢慢地累积自己的财富,这才是真正的理财之道。至于中国股市未来是否会去散户化,还是留给时间来验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