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股份2023半年报总体业绩符合预期。我从没预期伊利今年上半年能实现10%以上的增长,去年上半年基数本来就高,我的预期就是弱增长甚至持平就好。全年预期净利润100亿,能否实现需要看今年下半年能否超越去年下半年。
对于伊利股份长期扣非净利润的增长,我从未怀疑,因为有人比我着急。那些想拿股票激励的管理层和核心员工,他们只能在扣非净利润实现增长的情况下,才能拿到股票激励。冯柳常说,不要高估近期的增长,也不要低估长期的增长。所以,对于未来,我从未担心伊利股份的核心竞争力。
伊利股份2023半年报点评分析
营收分析
上半年营收增长4%,这个增长看上去不怎么样,可是那要看跟谁比。同为快消品企业,榨菜、面包、瓜子,都是零增长甚至下降,牛奶能做成这样,也算不易。(白酒增长依然很强劲,都说价格倒挂,也没传导到酒厂,说明渠道仍然有利润,不然怎么向渠道压货?)
营收结构
液体乳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24.23亿元,整体零售额市占份额继续稳居行业第一。 奶粉及奶制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35.21亿元,同比增长12.01%。冷饮业务营业收入91.58亿元,同比增长25.54%,增速远超行业水平,稳居市场第一。
液奶仍为基本盘,但营收已接近天花板,后面只要保住市场份额,熬死其他小企业,联合蒙牛提价,就能实现增长。奶粉主要对手是飞鹤,奶制品主要对手是妙可蓝多,这两个板块增长率可以,市场份额不行,还有挤占其他企业的空间。在出生率大幅下降的大环境下,能实现增长,也算不错。冷饮业务继续保持领先,增速和市场地位都非常优秀。茅台和海天都在冷饮业务上做尝试,说明这个领域空间很大。
利润分析
归母净利润增长2.81%,扣非净利润下降1.55%。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有偏差,主要是非经常性损益中zf补助增加。根据伊利股份的公告,zf补助又增加了10多个亿,虽然是zf补助,属于扣非净利润,但总是归属于股东的。
营业成本增加5%。但伊利股份半年报中说:国内原料奶供应充足,受终端消费回落影响,原料奶价格较上年同期呈下行趋势;其他主要原辅材料市场价格较上年同期稳中有降。这个文字描述,明显跟报表数据背离。
销售费用支出并未下降,快消品行业,这个钱当然不能省。管理费用微微增长,我不甚满意,因为扣非净利润没有增长嘛。研发和财务两项费用对净利润影响较小,增加或减少都很正常。利润基本中规中矩,符合多数人的预期吧?股价跌成这个样子,市盈率已经接近10年来的最低值,市场是个什么预期呢?
行业分析
伊利自己这样看乳品行业:当前,国内经济处于复苏期,消费品行业面临着消费信心不足、需求增长乏力、新生儿数量减少等挑战,短期内乳品消费规模较上年同期有缩减。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国民健康意识在不断增强,消费者对高品质、高营养乳制品的需求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当前部分乳品细分市场的零售额同比呈上涨趋势。这个认识比较中肯。
随着健康观念慢慢深入国民内心,成人奶粉开始增长,国内婴幼儿奶粉品质在加强,相对于国外产品,竞争力在恢复增长。渠道发展呈多元化趋势,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和多种选择。通过渠道拓展和产品交付模式的升级转型,能够为乳企带来更多业务增长机会。 整体乳品行业,国家z策也比较支持。
核心竞争力分析
基本没有变化。品牌、渠道、营销,三样构成了快消品核心竞争力。至于伊利股份自己说的,创新、协同、文化,都是次要的,尤其是创新。在乳品行业,伊利一般都是跟进者,不需要真创新。协同和文化,是一个优秀企业的软实力,旁人也看不出来。
资产负债结构分析
合同负债减少,主要是预收经销商货款减少。说明经销商日子确实紧张了。在这种情况下,伊利股份需要依靠自身融资优势补充流动性。因此,其他流动负债大幅增加,主要是超短期融资券增发。同时,长期借款和其他流动资产同步增加,表明企业已经认识到上下游资金困难,开始着手储备长期资金。这点跟双汇很像,这种情况下,就别死命占压上下游资金了,自己具有融资优势,就替上下游分担一点资金压力,共克时艰也好,被逼无奈也好,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无论谁抗不过去,都会伤害到企业自己。
投资及资本开支
伊利股份常年都有一部分资金用来做权益市场投资,大约四五十亿。这么多年没出过大问题,今年上半年股市这个走势,伊利股份这块投资还是有盈利的,不用股东操心。所以这块也不做详细分析了。这块投资产生的收益都是非经常性损益,不对企业扣非净利润构成影响。伊利股份的资本开支常年占净利润的30%左右,都是升级产品生产线提升效率的。正是由于这样的生意特性,导致其估值常年无法跟白酒看齐。
面临风险分析
企业列示的财务风险、行业风险、产品质量风险都不是大问题。我看最大的风险是利润增速下降的风险。以我对伊利股份的观察,其增长并非线性,有时候会来一个40%的大惊喜,而后偃旗息鼓三四年。这也符合我们对快消品认知。价格不会年年涨,那样消费者非常反感,但三四年总会涨一波,因为通胀涨了啊。
股东分析
上半年,香港zy结算一直在减持。也就是外资一直在卖,主要是美联储加息,外资回去追确定性的美元资产去了。管理层持股丝纹不动,被动加仓的上证50指数基金在增持,社保基金也在增持。我不知道除了外资,其他散户在18倍市盈率的时候,有啥可恐惧的?外资做空中国,回去买母国资产,我理解,毕竟联储加息了嘛。那些中国的散户,估计大部分股票资产还不到50万,更别说全球资产配置,去买美债了。在伊利股份这种企业18倍市盈率的时候也跟着恐惧,脑子是该好好补补了。
什么?你说PEG估值法?按伊利股份的增速,不能享受18倍市盈率?那按伊利股份上半年的增速,他只能配市场给予2.81倍市盈率了吧?要等到2.81PE再买伊利股份?我估计这辈子没戏了。PEG估值法有他固有的缺陷。按唐朝的说法:我这企业零增长,每年净利润全部分红,按PEG怎么估值?给零倍市盈率,白送给你是吧?按冯柳的说法:一个企业每年保持50%的净利润增长,我多少倍买?当然是110倍了,因为如果他真能每年增长50%,十年后即使10倍市盈率卖,年化收益依然远超20%。所以,你说PEG估值法,合理在哪?
PEG的正确使用方式,是那些中盘股,增长率在15%-25%之间的企业。比如比音勒芬、晨光股份。他的适用范围很窄,分红稳定大蓝筹不适用,小市值快速增长也不适用。而且,PEG中的G是未来增长率,这仍然涉及到每个人对企业的认知。只有对企业未来增长有较大把握,才适用PEG。
伊利股份这企业,还是适用历史估值法。因为这是市场历时10年甚至更久的视角,对伊利价值的一个公允认定。社会无风险收益率可以作为辅助参照物,但由于其资本开支和有息负债较大,需要对无风险收益率打个折扣,打完折扣后,合理估值正好落在历史市盈率中位数附近,也就是26倍左右。
所以我还是认为,伊利股份股票的估值长期会回归至26倍市盈率附近。2025年保守估计净利润120亿,合理市值3120亿。算上三年分红,当前仍有接近100%的收益空间。我会继续选择持有,等待企业经营成长、等待三年分红、等待估值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