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市场中,我们经常听到关于"主力资金"的说法。这个词在各种媒体、书籍以及一些股评人士的口中频繁出现。那么什么是“主力资金”呢?其实,主力资金这个概念非常抽象,很难准确的定义。
根据主流媒体及股评人的理解,所谓的主力资金是指具备一定资金话语权,能够左右股票涨跌的资金力量。然而,这些所谓的“主力资金”实际上可以被划分为多个类别,而且不同类型的资金之间彼此也是对手盘。目前市场认可的主力资金大体分为三类:游资、公募机构、北向资金。
就说游资和公募机构吧。通常来说,游资和公募机构很难有联手合作的时候,除非是大牛市来了,市场空前的一致看多;否则,基本上是一方要干涨停,另一方就要拆台抛售,以至于现在游资和公募在同一个股票上几乎不见面。
大家可以仔细回想下,哪些被游资炒作的妖股、连板股是不是都是小盘股,且基本面都不咋样?为什么游资会选这样的股来炒作?是不是明白其中的原因了,就是怕一拉升就有大体量的对手盘砸下来出货给他。如果是由游资主导的交易,公募机构大多数也不会去碰,原因很简单,机构是很少去买那些基本面垃圾的小盘股的。
整个A股市场所谓"主力资金"的操作行为也都充满了个性化的特点。以游资为例,游资大佬可能会说:"我看好某一个概念,逻辑如何如何,它应该会涨。"然后开始找机会建仓买入某一只个股。然而,在这个板块中有成千上万只同类型的股票,为什么游资选择了其中的某一只股票呢?其实并没啥有迹可循的原因和规律,非要说有,那只有一个就是上面说的,不会选那些机构持仓的大盘股。
游资选股的逻辑可以说千奇百怪,甚至会因为股票名字相似或某些意义而去炒作一只股票(比如2023年初的兔宝宝这只票,就因为是兔年来了炒作一波行情,和基本面变化、消息、z策毫无关系)。这种行为充满了偶然性,我们无法从中研究出所谓的规律,否则就会陷入幸存者偏差的思维误区。
现在市场上存在着各种计算主力资金进出的软件工具。有些软件是有道理的,比如计算成交金额较大的主动买单的比例,以及委托占比等。还有最早的时候有一种称为"top view"或者"level two"的数据,这些数据肯定是有用的。
不过现在有很多委托方式会混淆这些计算。比如,一个人想要买进50万股,但是将其拆分成2000个小单子,这样你看到的就是分散的买单,看起来是随机分布的,但实际上它是同一个人在买入。通过这样的软件监控是完全无法察觉的,甚至可能误导你的判断。你可能以为是散户在买,但实际上是大户在操作。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导致追踪所谓的主力资金变得不可靠。
在我看来,与其费尽心思去寻找一些规律来追踪所谓的主力资金动向,不如公开光明的分析市场各个资金流派对当前行情的判断。这样或许更简单明了。比如,我们可以观察北向资金的动向,如果他们一直在大量买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这是一个存量行情,散户和居民还没有参与进来。
延伸阅读:北向资金是什么意思?一文看懂北向资金
除了主力资金,市场中还有其他一些参与者,比如散户、机构投资者、私募等。每个资金流派都有其自身的判断和操作方式。通过分析不同资金流派的行为,我们可以对市场趋势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总而言之,市场中的主力资金是一个复杂而抽象的概念。它不仅涵盖了不同类型的资金,而且每个资金流派的操作行为都带有个性化特点。目前市场上的计算工具对于追踪主力资金的行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其可信度值得商榷。
因此,在分析股票时,不用过于追求或依赖主力资金的动向,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理解不同资金流派的行为模式,对于把握市场趋势和制定投资策略才更具有重要意义。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