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特估概念股连续大跌,带动大盘指数走低。A股目前处在今年行情的第二阶段,表现阴晴不定。但是“中国特色估值体系”这一概念板块的热度似乎越来越高,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中特估概念股的逻辑。
年初以来,中特估概念成为人工智能以外又一条比较明确的主线。这个概念并不是一夜之间火起来的——早在去年11月份,证监会易主席就首次提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从名字就能看出,这是一轮以拔估值开始的行情,并不是常见的产业趋势逻辑。
市场表现也确实如此,截至上周五,Wind“中特估指数”的涨幅超过26%,表现非常突出。这其中,指数整体市盈率从6.2倍上升到7.8倍,指数涨幅基本上全部由估值贡献。
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中特估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
成熟市场的估值体系,并不能很好地与我们资本市场的特征相匹配,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公司,形成不同的估值逻辑。目前,我国央企、国企对社会贡献的价值并未在估值中得到体现,估值水平相较于整体市场来说长期存在折价。站在新一轮国企改革的起点,有必要重新对央国企进行评估。
经过2018年贸易战,到2020年新冠疫情,再到2022年美联储加息和俄乌战争,越来越多的行业在追求市场竞争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国家战略。像国有的银行、“三桶油”、通信运营、建筑以及先进制造业的公司,除了对他们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行业前景等进行分析,必须要考虑到,未来这些领域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安全发展的战略意义将越来越重要,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些领域的央企国企,普遍市值大,占比高,但估值却长期低迷。
传统股票估值体系强调,公司能帮股东赚多少钱,现金流是否健康,商业模式能否持久等等。但对于具备战略意义的央企国企,不能单纯考虑其股东价值,还要重视他们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能因为前期大量投入所导致的现金流吃紧,就否定长期的社会和商业价值。所以传统的估值体系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类型的企业,这也是推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重要背景。
如何看待中特估概念股后续的投资机遇?
近期中特估概念股的行情有所松动,主要还是因为今年以来已经涨了不少,获利盘比较多。但从估值面来看,中特估股票的估值仍然处在2016年以来偏低的水平,向下调整的空间是比较有限的。
从基本面出发,过去三年,央企国企利润和收入增速表现明显好于整体工业企业,ROE水平长期稳定。中特估概念股以传统领域为主,企业盈利和宏观经济的相关性比较高,当前国内经济已经处在复苏的前期,后续基本面对中特估指数还是有支撑的。
从z策面出发,高层更加强调央国企的核心竞争力,“一利五率”成为重要抓手, 制定的“一增一稳四提升”目标,从社会价值和贡献、经营稳定性、股东价值、科技创新等多个维度来考核央国企,“拔估值”还有一定空间。
短期来看,经济复苏的分歧导致二季度的A股整体震荡。在这个过程中,中特估板块成为了稳定市场风险偏好的重要落点。再放眼未来五年甚至更长的周期,“中特估”无疑也非常契合我国经济转型方向。战略性领域经营质量和价值评估得到优化,意味着很多传统行业的业绩,以及利润分配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同时“中特估概念”更加强调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尤其是先进制造及消费升级领域,这也意味着股市结构的持续优化,值得我们长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