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阵ChatGPT甚嚣尘上,就跟很多人不知道AI两个缩写单词怎么写全称一样,很多人也不知道这个短语的全称是什么--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姑且翻译为生成型预训练变换模型,你可以理解为一个智能的助手或聊天机器人,或者是可以生成结果的知乎。本文无意将人工智能ChatGPT的前世今生讲清楚,只是因此引发一个直接关系数万名圈内基金经理的问题,到底,我们会不会被替代?
投资界被量化金融与AI(人工智能)入侵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现有的量化组多多少少在算法领域都有人工智能的影子,人工智能被投喂高频交易数据,数据清洗,产生规律,从利用规律的角度预判未来的走势从而下单应该是最普遍的用法。如果我们看全球最强量化基金鼻祖之一的西蒙斯的大奖章基金,它的规模一直控制在一定的AUM,且只对内开放。说明量化本身存在规模和交易成本的局限。但即使是量化交易策略也拥有千差万别的算法,我们在思考量化未来的困扰的时候,最多考虑的就是策略黑箱被公开后,或更多人使用同策略后会不会alpha失效。(具体参考《征服市场的人》)。
ChatGPT作为同样需要训练和被投喂大量数据的机器人,需要的训练成本和训练时间依然庞大,但就像任何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如同互联网的出现和计算器的出现,甚至工业革命时期新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卢德运动”者最开始都是愤恨它们夺走了自己的工作,以破坏机器泄怒。但纵观人类史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伴随着大量工种的消弭和新工种的涌现。你若因为工作被AI抢走而拒绝接受新事物,只能被时代的潮流卷走。
最近ChatGPT已经在影响的行业有很多,包括教育,分析,咨询和广告文案。最首当其冲的一定是信息整理和生成岗位的角色,海外学生开始用AI(人工智能)完成论文和作业,让不少教授头疼不已,继而出现的反制措施--“爱丁堡大学开发自己的AI检测工具以用来检查学生作业是否存在剽窃行为”,“以及普林斯顿大学CS专业华裔学生开发了GPTZero快速检测文案是否有AI的痕迹”。
这让笔者想起这就有点像当年计算器代替珠算和手工计算,一开始考试不许学生带计算器,只给草稿纸;最后时代会推着让所有人带计算器进考场了。
回到金融投资行业来。微软将OpenAI收之麾下以后迅速与硅谷几大巨头来开差距,即使Google奋起直追,而国内BAT为主的大厂也奋力追逐赶鸭子上架开发东西,这股浪潮已势不可挡。在微软发布会现场将Copilot嵌入Edge的演示里,Gap三季报数十页的文字当场提炼要点,之后在页面外抓取Lululemon三季报,作比较并生成可视化表格,如此一来,让多少初级分析师和实习生可能要一晚上做的工作,一分钟不到就完成了,还可能错误最小化。
那么这一段demo让多少分析师汗颜?而又让多少做决策的买方大呼“太省事了!”。从券商管理者的角度而言,人工成本无疑是最大的成本,如果未来ChatGPT就像Wind Choice只是收取年费打包还打折,那岂不是研究所大量的员工都会被淘汰?这是卖方可能出现的大变化。
而买方呢?有人前阵子po出来一个帖子如下:
其实笔者觉得这个答案是不对的,信息搜集和抓取不论买方和卖方都要做,而这个任务已经被AI接管了。接下来卖方无法被接管的是分析思维和现场调研,买方无法被接管的除了与上市公司面对面的交流,就是投资框架和哲学思路。显然到最终端的,交易员的角色早已经有机器在实现了。
笔者前老板也是对冲基金界某大佬说过,投资的世界如同一个丛林,有灌木有杂草也有杉树,不同策略如同不同的植被,都可以在日照雨水和土壤里得到营养从而发展。如果我们前面讲到的量化策略是其中一种植物,那么以巴菲特芒格为代表的就是传统的堡垒,这道堡垒至今无人攻破,也无人工智能攻破,它之所以存在至今的意义就是投资如盲人摸象,你总能找到你要的角度和策略,殊途同归,但不必在一条独木桥上挤死。
这就是为何笔者觉得基金经理应该拥抱ChatGPT为代表的新事物,利用它而不是依赖它,就像你可以用计算器你也可以心算和手算,当机器人给你一个bug的时候,人的角色就是用经验证明--即使机器也会失误。最会被替代掉的,是基于最简单的数据去做决策的投资管理人,毕竟,机器不睡觉,24小时吞噬大量数据,人如果再不迭代和进步,就只能被淘汰了。
在投资决策岗位还有一个角色可能已经被替代的就是智能投顾。蚂蚁金服和众多互联网券商早就在耕耘的领域。因为参与过投顾体系的建立,对这部分的实操效果持保留态度。人是复杂的,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你无法从他的问卷上得到这个人的基本画像,而所有参与者本质都希望得到低风险低波动和高回报,这与传统金融学模型是不一致的。(接下来就不能细说了)
现在ChatGPT还是在早期阶段,除了成本和训练时长受限,还有大量的伦理问题各国没有形成共识。任何科技革新必然遵循的奇点理论,也即突破奇点时速度和速率迅速跨越数量级,自我迭代的功能让人想起《流浪地球2》里的MOSS。未来我们给机器投喂数据,而人做什么呢?大量初级分析岗位会被替代,不被替代的是什么?真的可能要回到蓝领工资猛涨,白领大量裁员的失业的情况(毕竟一半人都在摸鱼不是?参考《毫无意义的工作》)。这么一来,是不是困扰多国的通胀问题解决了?会不会通缩成为常态?没有人知道。可以看看日本和日本机器人的普及。
但话说回来,人类历史上95%的时间,一周工作只有15个小时,现在一周工作高达70个小时的时长也许根本不需要。那么到时候,或许并不远了,完全可能出现一周工作三四天,工作占据一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而剩下的时间人做什么?娱乐,旅行,手工业,艺术等创造性的工作,养小孩......这些至少,还是机器没办法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