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经历了心态跌至深渊的2022年,迎来复苏预期确定的2023年,该如何去把握这一年的投资机会?
新年伊始,有着价值投资“孤勇者”之称的大满贯基金经理刘旭做客中信建投直播间,来和我们一起畅聊股市和投资。刘旭代表产品连续7年跑赢沪深300指数,且个性十分耿直坦率,深受投资者青睐。
先来一览刘旭基金经理的部分观点精华:
1、站在当下,我们来分析投资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可以简化为两个问题:一,2023年的经济基本面整体是怎样的?二,资本市场会怎么反应?
对前一个问题:边际向好,存在机遇,也有一些不确定性。
对后一个问题:资本市场的表现既和短期的经济情况相关,但不完全相关,也要关注长期的投资信心、股票的估值水平等。
我认为2023年权益资产有不错的买入和持有机会。
2、2023年,我看好三类投资机会:一类是在存量经济中掘金;二是分红能力很好的企业;三是在全球范围内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3、港股当前对我的吸引力大于A 股,背后是投资者结构和资金流动性因素在作用,目前持仓也配了不少港股标的。
4、一个投资方法(价值投资)能做到长期有效,或许正因为短期无效。不能只看一两年的回撤表现,真正要提防的是打着热点幌子进行操作的跟风投资。
5、价值投资的理念是以不变应万变,但此“不变”绝非懒惰,价值投资对积累和迭代的要求非常高。想要做好价值投资,必须复利地去理解问题。只有长期积累,才能慢慢产生一些变化。
6、过去几年,我没有参与投资核心资产,也没有投资新能源,但确实获得了长期来看还不错的超额,这可能有两点原因:一、性格上,我非常耐得住寂寞。我这个人很少“在意”市场涨跌和风格轮换,如果我不懂,它涨上天,我都无所谓。二、我希望通过自己深入的研究,赚取超越市场认知的钱。
但我也在进行反思,新能源在底部时是值得投资的,但我没有投资,这是我个人能力的缺失。
7、我不回避高估值,但我确实认为,高估值是长期业绩的敌人。
8、给年轻投资者的建议:我们多年来所受的教育更偏技巧型知识,大家要培养理性客观的逻辑思维,不带傲慢偏见地去看待这个世界。
以下是刘旭基金经理的具体问题对话:
Part.1 对2023年资本市场有信心
1、过去一年市场环境非常复杂,绝大部分基金经理经历了市场严酷的考验。2022年,刘旭对经济和市场有哪些新的认知和思考?
刘旭:2022年的市场环境是非常复杂的,投资面临着比较严峻的考验,不过这也是我投资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年,我对中国经济的认知有了有非常纵深的拓展。
过去这些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基本完成了城镇化和初步工业化,如此大体量下,经济发展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趋缓是大趋势,对于我们做投资来说,需要寻找新的更重要的方向。
资本市场的表现和经济基本面有关,但又不是完全相关,资本市场的表现既要看短期的经济情况,也要看长期的投资信心、股票的估值水平等,它实际上反映了投资者的预期。我们用数据来测算,无论是上证50还是中证800等综合股票指数,它们当下的盈利能力及所体现的估值水平来看,目前已经产生了一些投资机会。假设目前这些上市公司基本面不变的话,那么它们当下的投资吸引力肯定要比一年前大得多。
综合来看,整个宏观经济基本面应会边际好转,而从市场股票的吸引力来说也是在边际向上。我对2023年的行情表现是有一定信心的。
2、展望2023年,您看好什么样的投资机会?
刘旭:我看好的机会主要是三大类。
- 第一类是在存量经济中掘金。过去很长时间,中国制造业在增量的市场上一路狂奔,往往忽略了整个后市场,渠道体系建设、品牌建设等等,现在中国整体经济到了挖掘存量的阶段,有很多指标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剖。举例来说,中国的汽车累计保有量接近4亿台车,已经超过了美国,有16亿个轮胎需要更换,有天量刹车系统、座椅需要维修,其实这都是非常庞大的市场。
- 第二类是分红能力很好的企业。回顾历史,美国、英国、日本等很多国家经济放缓的时候,企业的分红率有一个系统性抬升的过程。中国经济放缓之后,并非没有投资机会,可能我们更多要看企业的分红能力。
- 第三类是在全球范围内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中国有很多企业在全球有比较优势,这些企业通过产业升级来满足世界的需求,在全球范围内赚取丰厚的利润,是中国未来经济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
3、从您过去的组合来看,较少参与港股互联网企业的投资,您怎么看待当前的港股市场,看好哪些板块?
刘旭:我对港股的看法好于A 股。港股整体来说吸引力大于A 股,背后是投资者结构和资金流动性因素在作用,目前持仓也配了不少港股标的。港股普遍折价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基金经理认为港股企业是有配置的必要。比较看好的是就是目前重仓的行业,如电子元器件、机械板块中的一些细分行业。
Part.2 工作经历和投资理念
4、您刚当基金经理时就遇到了2015年股市大跌,这段经历对您后来做投资有什么影响?
刘旭:我在2015年刚开始管理基金就遇上股市震荡,坦白地说,当时对市场大跌有些懵,也没能做更多有效的操作,其实市场大跌中做投资,不存在短暂真正的有效操作。
这段市场大跌中,我通过读书、思考、总结,寻找更深层次解释事物的方式,明白了价值投资的内涵从字面上理解和从实践中经历完全不一样,让我学会在独立思考和实战之中去不断精进、不断迭代我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框架。
因为我长期看家电和制造业,在2016年寻找到一些我感觉很有安全边际的优秀公司投资,创造了一些超额收益,逐渐坚定了走价值投资之路。
5、您从业超过10年,管理公募基金超过7年,长期下来您形成了什么样的投资理念,您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刘旭:我于2013 年加入大成基金,在大成基金近九年的时间可分为两个阶段,2015 年之前担任研究员,主要研究制造、家电、汽车等行业;2015 年后担任基金经理,期间管理过公募产品、社保产品等。
我的投资理念是:基于企业价值去做投资。我对企业价值的定义是:如果企业明天就退市了,我还愿意买,这是价值投资的结果。
6、过去两年,价值投资、长期持有的理念遭遇了不小的挑战,您怎么看待这样的挑战?
刘旭:一个方法之所以长期有效,正因为短期无效。不能只看一两年的回撤表现,真正要提防的是打着热点的幌子进行操作的跟风投资。
在我理解中,价值投资是基于企业中长期价值以及影响价值的变量去做投资的方法论。市场对于价值投资是有一些偏见的。我们说价值投资以不变应万变,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一种“懒惰”,但是此“不变”非彼“不变”,价值投资对积累和迭代的要求非常高。想要做好价值投资,必须复利地去理解问题。只有长期积累,才能慢慢产生一些变化。
对我个人来说,价值投资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能否很好把握企业的核心要点,这些要点是真正区分这家企业和他同行的竞争要素,会影响其所在行业的空间变化等。价值投资需要思考如何加深对企业的理解,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判断公司长期经济状况。
Part.3 “钝化”让我在投资中更理性
7、梳理您的持仓可以发现,这几年,您没有参与过核心资产投资,也没有参与过新能源高景气赛道投资,但长期业绩依然很优秀,您是靠什么取得这样的成绩的?
刘旭:首先要坦诚地讲,我也在进行反思,新能源在底部时是值得投资的,但我没有投资,这是我个人能力的缺失。两三年前,我没有意识到这是投资机会。
即便如此,我确实获得了长期来看还不错的超额,这可能有两点原因:1、性格上,我非常耐得住寂寞。我这个人很少“在意”市场涨跌和风格轮换,如果我不懂,它涨上天,我都无所谓。2、我希望通过自己深入的研究,赚取超越市场认知的钱。我投资非常注重安全边际,买入股票时非常慎重,会计算个股在悲观环境下的估值,尽量减少乐观预期证伪的风险。
8、您怎么评价自己的性格?您认为性格与做投资有怎样的关系呢?
刘旭:我是可以被延迟满足甚至性格上比较“钝”的人,这与我的投资理念有一定匹配性,在面对熔断或者大跌时,我不会表现得很恐惧。因为如果对波动和噪声反应太敏感,在市场波动很大时,就容易被动或主动做出很多操作性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对投资不利。
9、您近几年在传统制造业上的配置一直是比较多的,特别是传统的制造业,您是如何对制造业进行研究的?
刘旭: 相比其百花齐放的消费行业,制造业其实更容易研究,制造业下游往往是大客户,我相信大客户有能力识别出谁是更好的零部件公司,这是我买制造业的背景。我基于供需格局、成本控制等多维度来选取投资标的,过去几年对中游制造来说不是很友好的时刻,无论是运输的价格、上游的成本,需求可能也不是很确定,所以在这样的年份中,好企业更容易走出来。未来我不会降低对制造业的投资。
10、您如何扩展自己的能力圈?
刘旭:能力圈拓展是必须的,做投资是我的职业,要跟上中国的发展,跟上世界的发展。因为随着产业的发展,每个产业所处阶段都不一样。过去几年,我在TMT和消费中花了非常多的精力。比如2021年,我用一个夏天去跑了很多的销售渠道,去计算各个渠道之间的效率及他们未来进化的可能性等,对消费品渠道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不过这并没有反应在我的持仓中。很多工作不一定会在当期或者一两年内会有效果,我更希望在未来的5到10年能够给投资者在新的领域里带来回报。
实际做投资和其他行业又有所不同,待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比去拓展能力圈要重要得多。我最后想达到的是组合能够实现复利的净值增长,在我懂的地方把钱赚到了,在我不懂的地方不去亏钱。长期积累下来,可能组合也会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本质是组合业绩既由抓住了多少机会决定,又由踩了多少坑决定。
Part.4 对高估值较为谨慎
11、从您过去的重仓股来看,整体的估值是低于市场的平均水平,您在选股时会刻意规避高估值吗?
刘旭:选股常常是估值和企业竞争力之间权衡的结果,而高估值承受的风险过高,我希望组合能够保值增值,因此总体上对于高估值较为谨慎。
我不回避高估值,但我必须承认,高估值是良好业绩的敌人。
12、您是否认为规模有时候是基金业绩的“敌人”,您觉得再管理一个新的产品对您当前管理的“舒适度”有影响吗?
刘旭:首先我要承认规模越小越容易做出超额收益,因为越少人定价的公司,它被不公允定价的可能性越大。而像很大的公司,比如说这么多人在定价,那么你超越社会共识的可能性在变小,这是我们要承认的一点。对我现在的规模而言,再翻个一两倍应该问题不大,因为从现在前十大的持仓来看,大市值的公司也挺多的。